一.冬天干燥環境下靜電值確實會顯著高于夏天高濕環境,核心原因在于空氣濕度對絕緣材料電荷釋放能力的影響:
夏天高濕環境(如臺灣夏季濕度常達70%-90%):PET紗網表面會吸附一層連續的水分子膜(水是弱極性分子,可微弱導電),這層水膜能將紗網表面積累的電荷緩慢傳導至空氣中或接觸的物體,使電荷難以大量堆積,因此靜電電壓通常較低(可能僅數百至數千伏)。

冬天干燥環境(濕度可能低于40%):空氣含水量低,PET表面無法形成有效水膜,電荷幾乎無法通過空氣或材料本身釋放,摩擦產生的電荷會持續積累,靜電電壓會顯著升高(可能輕松超過10kV,遠高于夏季)。
簡言之,濕度是影響PET靜電值的關鍵變量,干燥環境是靜電積累的“溫床"
二.8kV靜電的吸附能力完全不足以通過紗網防霧霾
靜電吸附的本質是"電荷間的引力!但這種力對PM2.5的攔截作用極其有限,原因如下:
1.靜電吸附的局限性:
作用距離極短:靜電力隨距離平方衰減,僅能吸附距離紗網表面幾微米內的顆粒物,而大部分PM2.5會隨氣流直接穿過紗網孔隙,難以被捕獲。
吸附量極低:PET紗網的靜電是"表面電荷",總電荷量有限,吸附少量顆粒物后會因“電荷中和”(顆粒物可能帶相反電荷或中性)失去吸附能力,無法持續攔截。
顆粒物特性:PM2.5中約80%是中性或弱極性顆粒(如碳顆粒、硫酸鹽等),與靜電的相互作用很弱,難以被吸附。

2.防霧霾的核心是“物理攔截",而非靜電吸附:
霧霾中的PM2.5(直徑≤2.5微米)要被有效攔截,必須依賴材料的孔徑小于顆粒物直徑(或通過慣性碰撞、擴散沉積等機制,這也需要材料有足夠致密的結構)。靜電吸附僅能作為輔助,且效率遠低于物理攔截。
三.攔截PM2.5并非單純依賴“高目數",6000目紗網不現實,核孔膜等專業材料更可靠
"目數"是衡量紗網密度的指標(每英寸內網孔數量),但目數與孔徑并非簡單的“目數越高,孔徑越小”(還與紗線粗細相關),且高目數存在明顯局限性:
1.目數與孔徑的關系:以常見紗線粗細(如PET單絲直徑0.1mm)為例,60目紗網的孔徑約0.3-0.4毫米(300-400微米),遠大于PM2.5的2.5微米;即使是6000目,理論孔徑約4微米(1英寸=25.4毫米,25.4mm/6000~0.004mm=4微米),仍略大于2.5微米,無法完全物理攔截PM2.5.
2.高目數的實際問題:6000目紗網的紗線會極度密集,導致通風性幾乎為零(空氣無法穿透),完全失去紗窗"透氣"的核心功能;且紗線過細易斷裂,無法長期使用。
3.有效攔截PM2.5的材料邏輯:真正能防PM2.5的材料(如HEPA濾網、核孔膜)依賴“孔徑小于2.5微米"+"多層結構",通過物理攔截(孔徑阻擋)、慣性碰撞(顆粒因慣性撞上纖維)、擴散沉積(小顆粒布朗運動撞上纖維)等多重機制實現高效過濾,且需保證一定的透氣性(通過優化纖維排列實30)(51九口·HEPA濾網的孔徑通常≤0.3微米,對PM2.5的過濾效率可達99.7%以上;核孔膜通過精密打孔,可實現孔徑≤1微米,同時保持一定透氣性
總結
1.干燥環境(如冬天)會使PET紗網靜電值顯著高于高濕環境(如夏天),這是材料絕緣性與濕度共同作用的結果;
2.8kV靜電的吸附能力對PM2.5攔截幾乎無效,靜電無法替代物理攔截成為防霧霾的核心機制;
3.攔截PM2.5需依賴孔徑≤2.5微米的材料(如HEPA、核孔膜),高目數紗網因透氣性差和孔徑限制,并非可行方案。
